首頁 開班訊息 班主任的話 環境設備 師資介紹 榜單 行事曆與課表
 110年重考錄取台大牙醫系

永遠要記得,若你不想在儒林久留,而要且戰且走的話,建議是跟著儒林的腳步前進,因為要把兩年的精華壓縮在六個月的課程,我們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去躊躇。 數學,就是要「天天」去碰、去練習、去解題,去卡題才有機會克服恐懼。回頭看,你/妳一定會感謝當時那個憨憨直直衝的自己。

前言:

學弟妹們大家好,我是郭承翰。畢業於建國中學,應屆時學測申請上臺大生化科技學系,讀完大一後休學重考,今年很幸運地在末代學測考上我心中的第一志願——臺大牙醫系。 在儒林重考的這六個月,不僅是課業上的重拾與彌補,我在心態上更是有所淬煉與體悟。所以,在切入各科讀書方法的正題之前,我想請大家浪費啃華南排骨的兩分鐘,陪我看一個膽小鬼的故事⋯⋯ 應屆時的我,在知道自己考了57級分之後,就對於升學考試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慌。本人對於選修的數學物理是想盡辦法去逃避,想當然爾,怯戰的我死也不敢考指考(是的,小弟沒考過指考)。靠著不高不低的57級分申請上了也不失為興趣的臺大生化科技學系,卻在唸了一年之後意識到臺灣在這部分領域的著眼處與自身理想甚有出入,因此,我繞了一大圈才敢踏出舒適圈去追求內心的渴望——結合醫學與美術興趣的「牙醫」。 重考,最難的一關是決定。我在去年三、四月的時候萌生了重考念頭,一直到六月在臺大考完大一期末的最後一科,我才投下了休學申請書。中間的每個夜都是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總是遲疑著自己的決定是否太過衝動或不切實際,「都經過一年了,你還會考試嗎?」這種想法時常會響起。之所以能確立決定,我想家人的認同會是關鍵。我的母親起初並不支持我重考,原因不外乎是過度擔心,但最後仍然是默默地認同了我的選擇,不再阻止。有時候,愛不會說出口,但是光用體會就已足夠。了無罣礙的我,此時才可以坦然地到儒林報到,心無旁騖去追。 最難的決定已經做下去了,我們雖然還是很廢嫩,但卻已經比很多人勇敢了!在同學的推薦下,我選擇了儒林,遇到了改變我很多的導師,把我從已經脫離高中的軟爛大一生,漸漸操回成一個不敢說縱橫沙場,但至少禁得起磨礪的高五生。自認起步比許多應屆重考生晚的我,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一顆璞玉,我把我自己全部交給儒林,跟著老師的進度,寫習題、考週考、考爆模考,再訂正模考⋯⋯永遠要記得,若你不想在儒林久留,而要且戰且走的話,建議是跟著儒林的腳步前進,因為要把兩年的精華壓縮在六個月的課程,我們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去躊躇。再加上我考的是末代學測,重考於我而言更是背水一戰,目標我們都看到了,現在就算爬也要爬過去!

激昂過後,我們切入各科讀書方法的正題:

國文:
整個國文訓練的奠基,我是從讀語文進階的字音字形開始的。字音字形的練習,我會利用每天晚自習的最後十五到二十分鐘,像是補充冷知識一般,以一個放鬆的心情去看它,而驗收靠的就是每天晨考的那張考卷,有忘記的字我會用紅筆在書上大力圈起來。而國常、選擇題的部分,專心聽老師講課、勤抄筆記絕對是不二法門,許多東西都是要親手寫過一次才會加深印象,國文也不例外。此外我認為國文選擇這科是很吃題感的,因此,相對於反覆背誦僵硬的國常,我個人會選擇將訓練重心偏向多寫題目,我認為或許更為省時與實際。

國寫
國寫,是我自認在儒林進步最多的一個項目,從應屆的31.5分進步到今年的38.5分,頗有心得。應屆時高中在這部分的訓練並不紮實,練習次數也少得可憐,但是在儒林的這半年來,幾乎是每週都寫至少一篇作文,而到後期妙貞導師更要求我們在週末多練習一篇。熟能生巧,此話真不假!國寫一開始的審題就很重要,能否掌握題旨就看這一步,陳湘老師教我們在引文中劃出關鍵詞句,我認為這部分在理性題很有用處。而感性題的部分是我比較喜歡且在行的,這部分的根基則是靠吳亭誼老師發的一本小品選文集,裡面有許多像雞湯的文章,我會節錄我喜歡的詞句抄在筆記本上,到後期,節錄的範圍更擴及到國寫大神通、儒林詳解⋯⋯總之,我看到任何有感觸的句子都會寫下來。簡而言之,作文就是「鳳頭、豬肚、豹尾」,優美的開場,飽滿的內容,最後是簡利的結尾,名言佳句就是穿插在其中的點綴。

英文:
由於我在英文方面的學習從以往似乎就都蠻順遂,因此這部分學弟妹們可能就當我練練肖話就好,或是可以給英文已經不錯的同學看看。英文課的話,我上趙捷老師的課會邊聽他說話,有時候抄抄一些酷炫的片語或用法,但同時手上會邊寫他的閱測本,通常一次好幾回。一方面訓練速度,一方面享受狂飆的快感。因為我認為,將選擇題部分的時間壓縮,才有餘裕可以在手寫部分雕琢得更細緻。而手寫部分,我自己會每週練一篇,並用和國寫類似的方法節錄佳句,文章架構的部分我有時有點隨性,但大原則仍是照著趙捷老師所教的概念下去修改。同理,實際練習和被批改是進步的關鍵。

數學:
不諱言地,它是我最大的心魔,也是我在儒林砍掉重練,花最多時間去相處、去克服的科目。應屆時考的不算難,但因為緊張粗心而斷送了前程,因此對數學更生陰影。在儒林第一次的模考,我考了48分、第二次36分⋯我很慌,於是我去找妙貞。在那次的對話之後,我認了,原來我不想面對「天天」這個詞的意義:不是練習頻率蠻高就叫天天,而是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才叫「天天」!數學,就是要「天天」去碰、去練習、去解題,去卡題才有機會克服恐懼。許哲老師也說過:「天天見鬼,就不怕了」本人深有體會。上課部分,許哲、陳穎兩位老師我都非常喜歡,請務必珍惜老師帶你思考的那兩節課的時光。每道題目的解法有很多,你那麼聰明也一定解得出來,但老師的用意就是在於他帶給我們多面向的破題點,有時甚至是速解法,對於時間吃緊的數學考試而言很有利。練習方面,我是把講義習題寫完訂正,沒有額外買其他參考書。至於觀念的部分,我並沒有使用學長姐說的R複習法(看過好幾次心得單,我始終不懂它如何運作),我就是純粹地反覆地看,並在不熟的地方貼標籤。最後,是我認為幫助我最大的訂正部分,我用的方法是妙貞導師建議的「錯誤本」方式(數理科皆是),將考卷上錯誤的題目直接剪貼在筆記本上,並在下方寫下過程和學習心法。因為我知道我自己比起說真正的融會貫通型,我比較像是「視覺接收型」的人,經由反覆地曝光,講實在的,我就算沒有完全用懂,我也能「記」起這題的思路或技巧,遇到類似題時的推演會更加快速。我的方法或許不適合追求真理的崇高份子,但應該適合想拿分的考生。

物理:
小弟第一怕數學,第二就是怕物理。但是,好加在學測範圍的物理仍在能力所及,在儒林也有重新學起的一點心得。有說過,我是用視覺型的學習方式,因此上課方式的話,我個人比較習慣宏泰老師的教學,我的思路就是利用他講義中一塊一塊的區間,將概念像堆積木般疊起。練習部分,我也是以宏泰講義習題為主在做練習,搭配一旁的詳解,可以有效率地掌握該單元。物理重概念,因此我的訓練模式不會寫太多題目,而是把思路、解題流程理成一套屬於自己的SOP。

生物:
生物,同樣我也是充滿熱忱,再加上從小就接觸許多相關知識,因此這部分的應對比較偏向如化學般的觀念理解和少部分的直覺判斷,心態也比較放鬆面對。由於我是喜歡畫圖的人,在上課部分,許仁、黃偉老師的筆記都有包含很多圖像,因此我都蠻喜歡的。許仁老師的課堂筆記量是最豐富的,在上課時務必跟著動手抄,一方面記憶,二方面防止自己分神。生物的筆記,我習慣以「顏色」作為區分,而解釋要對我來說是直覺性的,否則就喪失了「一看到某色,就想到什麼」的聯覺意義。比方說:動脈用紅色的/靜脈用藍色的;脂溶性用紅色的/水溶性用藍色的,諸如此類。生物習題部分,主要都是靠週考模考,沒有額外練習,但臺大二階筆試時,我有買《大滿貫》,雖然有些人嫌它內容少又太簡單,但我認為這本對於快速複習來說很有統整性的幫助。

地科:
小弟的地科在高中時也學得零零落落,因此心態上是將自己完全交給龍飛天老師再重練一次,最後我是有感覺我的掌握度有明顯提升(尤其天文、星象)。上課方面,龍老師的筆記也挺豐富,講得寫的都是很有可能會考的重點精華,務必確實吸收。講義的部分,我大部分都是靠著龍老師那一本打天下,經驗是該有的幾乎都有,只有在最後衝刺時,我會拿出應屆時用的《魔力地科學測講義》兩本搭配著翻翻看。練習部分,同樣也是將老師講義習題弄懂就差不多了。 綜合來說,自然中的四科,我也是用「錯誤本」剪貼題目並訂正的方式來反覆複習,增加曝露的時間。我認為每個人都有盲點,就是那種「怎麼又錯一樣的?」的那種感覺,而反覆翻閱自己的錯誤本就可以牢記自己會在哪邊被絆倒,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後記:
重考的日子,其實很單純,天天的軌跡就是家裡、儒林;待辦事項就是吃飯、睡覺,還有讀書。儒林剛開學的八月底,我其實還請假了整整三天,跑去辦大學的宿營。當時的心情蠻慌亂的,畢竟宿營也是先前就攬下的責任,就這樣不負責任丟掉我想老天爺之後也不會給我好日子過;另一方面又有重考的課業壓力,著實蠟燭兩頭燒。但我告訴自己:「你XX給我撐過去!」我想,有時候真的只要心一橫,就幹下去吧!回頭看,你/妳一定會感謝當時那個憨憨直直衝的自己。
這邊,送給學弟妹們我最喜歡的一句話“I heard your prayer, trust my timing.”上帝一定會聽到我們的祈禱,只不過我們不要著急,要默默耕耘,靜候上帝的時機,時候到了,我們就都上岸了! 好了,跟你們說完一個膽小鬼的故事了。希望,就在明年,我能看到你們親筆撰寫一位勇者的篇章。




  國文 英文 數學 自然 社會 總級分
108學測 13 15 14 15 x 57
110學測 15 15 14 15 x 59

 

註:學長性向分析為  外向>內向  具體>想像  感性>理性  計劃>彈性

想針對讀書問題改善調整及了解自己性向分析的類型可至一樓大廳找吳老師

上一頁
 
儒林專業升大學文教群(台北儒林、同心、儒苑)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懷寧街60號 電話:(02)23719560‧(02)23613266
本站所有內容皆為儒林專業升大學文教群所有,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複製或轉載 . all rights reserved